“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含义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可以是教小朋友学游泳、轮滑、平衡车、篮球、足球等课外技能的教练。为教会小朋友掌握一项技能,教练们的付出和用心,并不亚于教室里讲台上的老师。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听他们讲述教授课外技能背后的故事。
游泳教练卢斌:
懂得如何“逼”出小朋友的潜能
42岁的卢斌是某乡村小学一名体育老师,但他在家长圈里更广为人知的身份却是游泳教练,这要归功于他的女儿。
从教女儿到招生开班,他不断学习提升
年夏天,为了让7岁的女儿锻炼身体、掌握一项自救技能,卢斌开始教女儿学游泳。这事传到女儿班上的家长圈,陆续有4名小朋友加入。受到认可后,卢斌萌生了利用暑假招生开设游泳培训班的念头。
为此,卢斌考取了《救生员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与同行交流学习,纠正自己的教学方法,还从网上搜索专业运动员的游泳视频,学习、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随着时间、教学的积累,卢斌渐渐在游泳培训圈里小有名气。
卢斌在上游泳课。
独立招生、亲自授课,每年暑假,卢斌能带出七八十名小学员。“我们给家长明确的目标:12节课,小孩在无护具的情况下,能游20米。”实际上,对于6岁幼儿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他们协调性不好,要将蛙泳腿、换气、划手等动作统一衔接起来,需要孩子做大量的岸上动作练习,更需要教练的不断指导。
用各种方法“逼”小孩下水,克服恐惧后“野蛮生长”
“很多小孩怕水,需要教练鼓励,慢慢地尝试从浅水区转移到深水区,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教练陪游和指导。”卢斌说,大部分小孩练习7天都能学会蛙泳的技术动作,可就是不敢到深水区游,不管教练、家长怎么做思想工作都不行。这时候,卢斌的方法是“逼”。
从业7年,卢斌每年接触的学生类型都不一样,有患多动症的小男孩,很多时候无法按教练的指令去做;有功能性缺少的小女孩,因为肌张力过高,几节课下来,一个简单的勾脚尖动作都无法完成;还有自信心不足的小女孩,下水时嘴里一直重复着说“我不行、我不行……”这些学生最终都能学会蛙泳,掌握这项自救技能,卢斌除了给予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