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历了三十余年的蓬勃发展,由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建设史的奇迹。受到20世纪全球建筑结构与材料通用化的影响,深圳的城市风貌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代主义都市风格成为城市的主导风貌。
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后,大量的旧村、新村和价值工厂等老旧建筑被忽略与拆除,城市风貌正越来越走向趋同与单一。年轻的深圳逐渐意识到城市特色风貌维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挖掘、梳理好深圳的本地文化,保护好深圳的特色风貌,形成多元的文化载体和多样的特色空间,是深圳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受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委托,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于-年期间承担《深圳市特色风貌区管理研究》工作。
1、深圳特色风貌区概念界定
深圳具有年的东官郡和宝安县城市史和年的南头与大鹏城堡史,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海防文化,承载这段历史的相关建筑都已被列入文保单位体系,进行着精心保护。另外,在民系文化形成方面,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成为深圳的在地文化,这两类文化在建筑形制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散落在深圳各地的传统村落成为这两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年-年期间,受西方建筑形制影响,出现了纯西式或中西合璧形式的建筑风格。改革开放后,深圳迅速崛起,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无可取代,开拓创新成为深圳精神。而作为非名城地区,面对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冲击,深圳建立基于地方特色的开放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意义重大。
开放式体系的建立需跳出国家常规的文物保护框架,以灵活的尺度与界限对待具有深圳代表性的物质文化载体,并选择谨慎合理的保护活化方式,传承并延续深圳的特色风貌与城市精神。
因此,深圳的特色风貌区概念需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风貌类,将建于年以前,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或地域风貌的物质载体涵盖在内,包括历史古城、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二是发展记忆类,能够代表改革开放集体记忆、设计之都特色场所与先锋城市典型代表的地区;三是活力包容类,深圳作为移民城市,体现城市包容性特征的活力城市空间,城中村即为典型代表。
2、经验借鉴及模式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70-90年代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在经济迅速腾飞之后,同样经历了城市特色风貌如何保护的问题。一窥他们在城市风貌保护工作中的努力与尝试,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2.1台湾宝藏岩——尊重地方意识的社区营造保护模式
早期的台湾古迹保护,充满了官方意识形态,漠视原住民文化。之后在全球局势变化之下,本土意识崛起,台湾政府、学术界与民众重新审视古迹指定,产生新的风貌保存论述。
位于台北市的宝藏岩地区,曾是由战后老兵违章建设的老旧住宅区,政府一度提议改造为开放式公园,遭到老兵与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宝藏岩地区的空间艺术价值不高,历史也不够悠久,在法理上处于弱势地位。但经过学术界和多方呼吁,宝藏岩因其为老兵自发营造的产物,反映着特殊时期底层居民的生活状态,承载着台北市独特的集体记忆,最终被界定为“台北市聚落”,受到《文化资产保存法》的保护。这是本土意识发酵对特色风貌保护影响的结果。
为进一步加强古迹和特色风貌区的保护,台湾政府将古迹指定权由政府的内政部下放至地方古迹主管部门,使地方获得自主性;《文化资产保存法》突破性的修订,将原住民部落、荷西街区以及眷村等囊括在文化资产指定范围内;台北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台北市文化基金会,投资并运营管理艺术文化村和开展各类文化运动。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针对艺术文化村各自特性,会制定各异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宝藏岩为例,充分尊重社区既有脉络,延续原始居民(战后老兵)的生活状态。同时加大片区的公众开放度,通过引入文化功能的方式,例如草根艺术家工作室或文化组织,利用媒体渠道,宣传片区的集体记忆文化价值,筹设“宝藏岩艺术文化村”,激活片区带来活力。再者是使用权的创新,宝藏岩原始居民可拥有12年的房屋使用权,之后若继续使用需缴纳租金;若原始居民放弃使用,政府将回收,以定向功能租用的方式重新投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