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机器换人”浪潮之下,企业与工人面临抉择。
文︱澎湃新闻记者周建平、蒋晨悦
本文摘编自澎湃新闻客户端,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年,年生的张家伟来到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的一家玩具厂做电工。入厂第二年,厂里引进了几十台机器,每台最多可完成原来10人的工作量。
对这个变化,张家伟没太放在心上。他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机器换人”这个词时,只觉得这跟厂里的机器有关,于是开始留心这方面的报道。
又过了一年,一家本地的培训学校到厂里发传单,“机器人工程师培训”、“职业发展新契机”这些词吸引了张家伟,他第一次将厂里的机器与更好的未来联想到一起。
他报名成了学校机器人班的第一届学生。学费元,他怕学不会,和学校商量着交了元,想先上一半的课试试。
“机器人编程就像整个车间的大脑,学了它就可以改变命运了。”张家伟满怀希望。
然而,他在第一堂课就受到了打击,“听不懂”。两年来,只有单休的张家伟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骑自行车去学校上5小时的课。同学从刚开始的两个变成七个,最后走剩两、三个,只有他一直坚持不缺课。
两年课程结束,他学到一些最基础的编程知识,却“画不出工厂需要的图”,改变命运的希望似乎泡汤了。
厚街工人业余休闲的广场。文内图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蒋晨悦
1
“没见过谁会讨厌机器”
在张家伟开始学编程的年,“机器换人”更频繁地出现于他手机的几个东莞本地资讯类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必须治疗吗